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的表述掷地有声地传递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愿景。无“信”不立。信用,既是维系商业活动秩序的基石,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一座座“信用之城”崛起到全社会信用意识提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2024年全国两会举世瞩目。“新质生产力”成为首屈一指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去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同一天,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蓝图,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接着,在3月底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中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发展自身,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更强动力,为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商业机会。
闻风而动,海内外高度关注,代表委员深入探讨,全国两会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在这之中,“信用”作为赋能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引擎中的重要一环,引发会场内外的强烈反响。
今天的中国,正向“信”而行、向“信”而进。
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蓝图。报告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部分,明确提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既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内容,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信用,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之一,以及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分别覆盖强监管、稳外贸、加强金融支持等多方面。
在部署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记者了解到,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回顾过去一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相关工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一年来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
其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此前已迎来提速信号,信用建设在其中更是重要一环。
2023年12月26日,国新办举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进展情况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发布会上表示,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政府制定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词是“统一”,强调的是各种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设施、资源要素等的统一,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
“不过,目前还存在统一性与刚性约束力不足、部分领域行政配置色彩浓厚等问题。打通基础制度规则堵点,推进有效的‘统一’仍是问题的核心。”田轩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建议,各个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无论是市场平台设施互联互通,还是规则标准统一都需要稳步推进。同时,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应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导和鼓励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在部署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工作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10年明确提及“出口信用保险”有关内容。从2015年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到去年的“加大出口退税、信保、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出口信用保险”这一险种在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方面被寄予厚望。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信保支持外贸新业态出口195.6亿美元,增长3.3%,其中,支持跨境电商出口136亿美元,增长4%;支持服务贸易出口84.7亿美元,增长18.9%。
近一年来,出口信用保险在稳外贸政策层面屡被提及。国家层面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作为一条重要内容列入其中。
地方层面上,《云南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出台,提出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协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综合性支持力度,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为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开发专属特色保险产品;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探索通过共保、再保等形式,提升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能力;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内外贸一体化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政策的支持对出口信用保险在服务扩大内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信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在两会期间表示,出口信用保险是独特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和一般商业保险相比,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性更加突出。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和政策要求,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另一方面,有效帮助企业防风险、保订单、补损失、拓融资,助力企业稳健经营。
在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个体工商户以及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现在金融机构对个体工商户、中小微等民营企业有很多支持。”经历过融资难、贷款难的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注意到,但市场上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仍有不同体感。他强调,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重在落实,重在从基层办事机构就树立公平、一视同仁的格局。真正把国家政策落到实处,这是最根本的。
全国人大代表潘保春指出,国家一直都在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但是相比民营企业的需求来说,金融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当前,多方面因素都在造成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申请中长期贷款时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如何助力这些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潘保春从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包括根据中小企业类型及资金用途,增加中长期贷款,提高自身对中长期贷款风险的研判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开发更多适用性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曹鹏建议,增强融资支持力度,中央或有关地方可牵头设立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基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和扩大就业。
刘永好建议,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民营企业在信贷投放中的比重。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重点关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消费信贷行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他建议,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发债融资环境,创新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对接资本市场,并为其开辟融资“绿色通道”。
“您好,我公司在2023年1月因没有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被市场监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并进行公示,导致今年招投标受限。现在招标马上截止了,我能修复信用信息吗?”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一家物业公司电话咨询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夏区分局。
银川市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机制,完善“线上+线下”信用修复受理程序。同时,根据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让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夏区分局执法人员接到上述电话后,详细告知对方网上办理流程,并指导其在网上申请信用修复。因该公司属于特种设备领域,其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已满一年且满足已经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等情形,执法人员对有关行政处罚信息予以停止公示。2天内企业重塑信用,顺利进行了招投标工作。
随着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设的全面铺开,上文所述的及时准确的信用修复更是对经营主体尤为重要,也是各地建立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
失信纳入容易修复难的困境如何走出?形式修复实质未修复的难题如何破解?“诚信却不幸”的经营主体如何渡过难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信用修复成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全椒陈浅综合养殖总场场长刘茜说,这两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为提升企业信用修复质效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经撤下的企业失信记录,第三方商业平台仍在公示,甚至第三方平台有收费撤销记录的情况存在。刘茜代表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信用修复结果共享机制,打通公示系统,实现企业一次修复多系统自动共享;同时,规范第三方平台数据采集和公示行为,严厉打击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等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正国表示,要探索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修复制度。制定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明确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信用恢复的条件和程序。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信用修复措施,不能仅是简单地将其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移除或者将失信信息删除,而应该更加注重实效,追求信用权益圆满状态的恢复。他建议,在具体的修复方式上,可以采用更加主动多元的措施,比如借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中的自主解释机制,允许相关法定代表人对修复其信用的原因进行充分解释说明,从而最终构建在相关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达到法定条件时,允许其申请法院裁定解除相应信用限制的制度。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岳冲说,受多重因素影响,信用修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仍存在“明显温差”。成岳冲建议,在对信用修复政策进行整体性重塑时,应注重从全球视野、全国需要,将实体经济大环境、全社会失信修复比作为信用体系宽严并济的重要考量。如明确招投标资格认定、金融服务,全国应当统一以信息修复后的结果为准,不得溯及既往,要让经济活动越活跃、信用体系建设越完善的地区,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领域的竞争力越强。同时给予部分“诚信却不幸”的失信被执行人“重生”能力,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经济大循环,提升相关主体信用修复获得感,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整体预期。
会场内,代表委员热议;会场外,政策制度齐发力。
近段时间,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的通知》,到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再到即将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信用修复”成为政策关切。
例如,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构建了分级分类管理、梯次退出的信用修复格局;山东、江西、云南、西藏等省份建立了“两书同达”机制。广东、天津进一步扩大协同修复范围,建立了包括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失信信息的信用修复协同机制。贵州、吉林打造“在线一口受理、分级协同审核、进度自助可查、结果共享互认”信用修复新模式。安徽、甘肃、河北、吉林、宁夏、天津、浙江将信用修复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全力打造信用修复“一件事”。上海将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写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浙江、上海推行电子印章调用、文书在线送达等便利化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建立京津冀信用修复协同机制,推动信用修复数据跨地区共享。
信用修复作为一项政务服务,能否实现“一口办、一次办、一网办”?各项信用修复手段如何精准落地?在此方面,成岳冲重点提到了“数字思维”。
“建议首先细化统一各级、各区域、各领域信用平台修复期限、情形、条件、程序等规则,打造‘信用修复码’等可感知、可使用的信用标签,实现‘一口办理、一次办成’。”成岳冲说。
在具体进行信用修复时,为相关主体“精准画像”亦至关重要。对此他提出通过信用大数据库建设,支付宝等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全量归集、监测、预警、分析和风险评估,主动对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开展“一对一”提醒。在此基础上,成岳冲还建议优化“线上+线下”信用修复双通道。如全面完善“信用中国”应用、开发小程序等,满足信用修复申请人在线咨询、异议申请、自主修复、查看修复进度等“一网办、便捷修、少跑路”需求。在其看来,信用惩戒和信用修复是信用体系的一体两翼,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将为经济大循环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随着一系列信用措施的深入推进,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各地方广泛拓展“信易+”应用场景,持续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在各行业领域开展各具特色的信用应用场景,将信用融入城市服务的方方面面,更大范围释放信用红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能够深入到居民生活消费一线的信用应用,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极大的关注。
在文旅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表示,旅游产品服务涉及用车、酒店、景区、餐饮、导游等众多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成为提升行业治理效能、推动企业诚信发展、释放发展新活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要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煜说,“对于将信用作为评判供应商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春秋航空已经做了很多试点工作。如在供应商申请时,要对其信用进行初审:是否涉及经济纠纷、违规违法等行为,都要纳入评估范畴。”
王煜认为,除了要建立文旅企业信用记录平台,对于文旅行业的从业人员、旅游者,还要加强对信用缺失行为的惩罚,助力规范市场诚信行为。“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打好了信用这块基石,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王煜说。
在住房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张水波在今年两会议案中提到,要进一步提升租房市场供给品质、提高居住服务水平,实现“租得起、住得好”这一住房租赁市场的美好愿景。
他建议,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的起草制定,可由住建部门牵头,构建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数据征集办法,建立完善信用惩戒和激励机制,对信用高的机构,金融机构可加大对其住房租赁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记者了解到,去年两会中,张水波曾鼓励专业长租机构为租客免除租房押金。长租机构可与征信机构联合,采用信用认证的方式,对达到一定信用分的租客免除租房押金。此举有助于降低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压力,“轻车简行”快速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租房安居的幸福感。同时有助于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关注我国物业行业发展现状,并提交《关于修订物业管理条例,强化我国物业行业顶层监管的建议》。李燕认为,物业带有公共属性,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她建议,探索建立物业信用评价结果与物业管理收费挂钩机制,将物业信用评价作为物业费调整的参考,推进物业服务费用收缴和提高物业服务水平良性联动。她表示,信用是一切市场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业主是物业服务的对象和需求主体,为此,建议将业主纳入物业公司信用评价的范围。对物业公司的信用评价,其主体不仅要涵盖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应涵盖第三方评价机构,更要全面纳入业主的意见,并科学设置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权重,适当提高业主评价权重。评价结果严格落实“全国一张网”,评价结果为业主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招标、各类评奖评优、出具企业诚信证明、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监管等提供参考依据。
不仅如此,食品安全、知识产权、就业入职等民众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案中,也都有信用的身影,随着全国两会的落幕,一幅崭新的信用蓝图也日益清晰。
前景光明,使命催征。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信用趋势的“晴雨表”终会展现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