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业信用中心主办,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协办的“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信息协会等有关单位领导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的正式发布。
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郜风涛在致辞中表示,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的推出,为国资监管提供了数字化支撑,通过信用数据的合规采集和创新应用,从“看得见”到“看得透”,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国资监管理念的新范式与新格局。
会议主办方商业信用中心书记、主任袁星煜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心20余年的发展历程,分享中心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使命,深耕信用服务领域、筑牢行业发展根基。此次发布的“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是中心“信用+数据”三步战略的重要实践:筑基,打造数据可控流通的信任底座;聚力,搭建一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平台;引领,构建可信数据信用体系,破解未来数据流通中的信用瓶颈。中心将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理念,携手构建全国信用数据新生态。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军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数据领域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试点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对话与合作的格局。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探索了行业数据创新、合规应用的新模式,让信用插上了数据的翅膀,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主任卢延纯表示,价格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也是治理秩序的核心工具。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为价格发现、价格认定和价格监测提供了落地应用的平台。未来,要以空间为载体,协同推进确权、流通和安全制度建设,推动形成覆盖全国、运行高效的数据价格体系。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指出,信用作为国际通行的治理语言,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信用体系的互认互通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促进投资便利的关键要素。“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要实践。通过将信用体系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传统信用评价向数字化信用治理的跨越发展。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重塑经济格局,构建安全可信、开放共享的数据流通环境至关重要。新华网将以权威传播力、前沿科技力、平台连接力、专业服务力,携手各方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推广,让数据要素在安全可控下充分流动增值。
首批联盟单位代表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辉表示,中智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长期深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已形成覆盖人事、薪酬、国际用工等全链条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参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智集团将推动人力信用信息的安全合规流通和创新应用。未来,将携手各方打造公正、透明、可信的人力资源服务信用新范式,助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人力资源品牌。
发布环节上,首批生态联盟单位共同点亮“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
商业信用中心科技信息处负责同志对空间数据、产品和能力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信用数据在国资监管、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园区运营、金融服务、信用产品六大应用场景下的创新探索。
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技术底座之上,构建起具备高度智能化与场景适配性的“智小信”垂类大模型,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语义理解等前沿技术,能够精准捕捉用户提出的需求、分解任务、调用工具,实现“一句话需求、一站式响应”,现场“智小信”作为空间模型应用推荐官对各类信用数据应用进行了互动演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南重点介绍了联盟产品能力与运营体系,明确提出将通过标准化产品体系、统一运营机制和开放共享模式,推动空间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这一发布标志着联盟合作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框架走向细则,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信用数据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空间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可信数据空间通过确权、加密、追溯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保障数据在跨领域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与可信性。沈昌祥院士强调,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安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应以可信空间为依托,形成可验证、可追溯、可监管的安全框架,提升产业链韧性。未来要在制度、技术和生态层面不断突破,为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商业信用中心将聚焦公共与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探索各行业领域“信用+”应用,深化应用生态、提升数据价值、彰显信用红利,联合联盟单位持续推动信用生态可信数据空间在政务服务、国资监管、产业协同、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落地应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信任底座”。